首页 / 历史军事 / 签到在亮剑开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58章,旅长的新任务(1 / 2)

作品:《签到在亮剑开始

旅长在院里的树下,背靠着大树,食指和中指之间夹着一根没有滤嘴的香烟,抽着抽着就把烟丝吃进嘴里了,他还浑不知觉。

三八六旅的驻地又换了,好在冈村宁次发起的大扫荡已经告一段落,目前来看还能安宁一段日子。

但眼下的情形依旧不容乐观

尤其日军搞出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不给根据地老百姓一点活路。

为了应对这一次扫荡,八路军站出来掩护老百姓撤退,与日军进行了大小上百次的战斗。

人员,武器和弹药,都有较大的损失。

尤其武器弹药,阻击战很难从鬼子手里缴获弹药,八路军的弹药是用一点少一点,非常难补充。

想要重新恢复到一个月前,不知得打多少场游击战,最起码又得积攒好几个月了。

“旅长,中条山分军区发来的电报。”

电报员跑到面前,把抄写的电报递了过来。

旅长接过手瞧一眼,原本愁眉不展的脸顿时有了笑意:“好啊,这是我今天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屋里的王政委,刚才就听到电报员在院子里喊,听到旅长说是好消息,从屋里走了出来。

“什么好消息,能值得你老陈用一个最好来形容呢?”他笑着问。

旅长扬了扬手中的电报:“兵工厂子弹生产出来了,第一批次第一千发,刚刚经过验证,全都是优秀的好子弹。

你说,这是不是值得庆祝啊!”

王政委顿感高兴:“好啊,那这确实值得庆祝,两条生产线,都是日产万发,咱们部队的弹药匮乏问题,很快就能够得到缓解了。”

一个一千人的团,一个人二十发子弹,全团就是两万发子弹。

这样虽然不足以打残酷的阵地战,但是打打游击战已经绰绰有余了。

兵工厂一个月能生产六十万发子弹,起码够武装三十个团。

八路军一共才一百多个团,三个多月就能补充一轮弹药。

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旅长眼下头疼的弹药匮乏问题,立即就能够得到缓解。

旅长狠吸了一口烟,火都要烫到手指了,才扔到地上踩灭。

“给李云龙发电报,我只给他十天的时间,送二十万发子弹来。”

“是。”

电报员立即转身,跑步回电报室。

王政委说:“这件事恐怕不好做,这一路上又是日伪军又是土匪,二十万发子弹,就怕路上会出差错。”

专家张继明被土匪劫了一回,死了五个战士,要不是土匪要拿他绑票勒索一笔,可能早就让杀了。

丁伟带着新一团掩护后来的人员和机器,一路上免不了应对日伪军的关卡。

新一团破坏关卡袭击据点,打了三场仗,才掩护了人员和机器的通过。

李云龙为了运送子弹,再搞上一回,日军就是傻子也会明白过来不对劲儿了。

问题这不会是一锤子的买卖。

以后再想通过这条路,可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了。

旅长琢磨了一下,“说的对,看来应该得把这条路周围的地方,发展成咱们的根据地,把不稳定的因素都清除了。”

王政委提议说:“问题还是交给李云龙吧,他在中条山发展了一个月,部队都膨胀的厉害,也该让他动弹动弹了。”

提议正符合旅长的心意。

刚刚经历过反扫荡的部队,还需要休整一段时日。李云龙办这件事情正合适。

……

李云龙接到两份电报的命令,整个人都不好了。

之前有多高兴,现在就有多头疼。

但这事不能让他一个人头疼,他对着在场的三人说:“上级的命令有了,发扬下民主精神,你们都说说吧!”

于大勇低头不语,丁伟也不着急发言。

“那我就抛砖引玉说一说。”赵刚开口道。

“二十万发子弹好解决,开足马力生产,大不了这第一批生产出来的,咱们不要就是了。

反正兵工厂就在身边,以后补充弹药非常方便。

关键在于怎么运输?

现在看来旅长直接给了我们答案,把通道两侧的威胁都扫平了,就不用发愁运输的问题了。

现在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旅长规定的十天内,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经过赵刚的梳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已经十分明显了。

“抽烟吗?”

于大勇摇了摇头,赵刚是不抽烟的,丁伟给李云龙散了根烟,点着火猛的抽了一口。

“我刚走过这条路,还算是有些了解。

这条路上有六道关卡,四个据点,二十一座炮楼,还有一座县城离的比较近,离我们要运输的必经之路只有十二里。

如果想要扫平整个道路,所有的钉子必须拔掉,最重要的是把县城打下来,还得能守住。”

关卡和炮楼一般只会有一二十个日伪军,据点少则一个中队,多则一个大队。

此处的据点,重要性一般,都各有一个中队的日军驻守。

县城驻守的日军一般就是大队规模了,此处的县城名叫山阴县,就驻守着第四旅团的一个大队。

对于一般的八路军来说,攻打这样一座县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压倒城里日军的优势,就得派出一个两三千人的主力团。还得调动一两个团,防止日军的援军赶来。

但对于刚刚成立的中条山分军区来说,这似乎不是一件难事,派出一个新二团就足够包打一切了。

李云龙围着铺开的地图,细细的琢磨了一会:“把二团和三团拉出去,据点和炮楼交给他们练练手。

一夜之间,我要让这些地方全部插上我们的旗帜。”

“我建议,最好试一试围点打援,同时攻击这两个据点。”

丁伟在地图上用手指比划着:“吸引另外两个据点和城里的日军出来。这样后面的进攻也能少很多压力。”

围点打援的计策,就是一个明晃晃的阳谋。敌人哪怕是知道,也不得不踩进陷阱里。

八路军最喜欢用这样的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