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37章 觊觎之心(1 / 5)

作品:《明末之新帝国

与大运河同龄的扬州,因得水运之便,自古以来就是市井荣华之地。“扬州富庶甲天下”;“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曾有的风光荣华,用再夸张的修辞都不为过,以至于那些描刻尽商人骄奢淫逸的传奇,都没人会去计较假假真真。

扬州盐商也称两淮盐商,并不都是扬州人,而是指侨寓在扬州、从事盐业的各地商人。

成祖皇帝迁都北京后,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侵,建筑了由晋北到山海关的九边,拱卫北京,边防驻军需要粮食,政府就让商人运粮到边境去,“易之以盐”。

商人拿着取盐凭证盐引又称盐钞,到两淮地区取盐,到行盐疆界去贩卖,史称“开中法”。当时的山西、陕西靠九边最近,山陕商人迅速崛起。

然而,运送粮草一路凶险,还要受到地方官僚的盘剥,商人们不堪重负,逐变无利可图,无人肯干。

当权者逐渐意识到这种实物交换体制不合时宜了,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主持盐政改革,商人不再需要运粮换盐,只要纳银就可拿到盐引,称为折色制。

此时,南宋起便靠运木材等开始资本原始积累的徽州商人,抓住机会,纷纷来到扬州。“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当时的扬州,山陕商人和徽商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