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水浒新秩序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六十二章 复李纲救大宋(1 / 2)

作品:《水浒新秩序

面对大战一开始就被压着打的极度不利局面,大宋王朝的精英士大夫们在救亡图存的崇高历史使命驱使下,同时进行着两场大战。

城墙上的大战,由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李纲主持。

其人以宰执之尊,与粗鄙低贱的武夫为伍,亲自上阵,却败于无法靠人力弥补的两军实力差距。

在同军猛烈的炮火下,以金钱、美酒鼓舞起的士气瞬间消于无形。

预备队冲上城墙的动作有多快,退下来的速度就更快。

平生第一次披甲上阵的李纲根本应付不了这种一面倒的局面,乃至其人自己也被慌乱的士卒挤下城墙摔昏过去。

换成一般的小城,这次精心组织的反击失败,基本意味着城墙失守乃至城池陷落。

幸好当初教主道君皇帝命工部侍郎孟揆扩建禳县以做大宋陪都时,就考虑到了临安城被同军围困的不利局面。

为确保新都城的防御力能够支撑到勤王兵马赶来,孟侍郎在防御工事修筑上挖空了心思。

其人不仅在临安护城河后面建了一道羊马墙,还在养马墙与城墙之间挖有一道不宽也不深,却让云梯没处安放的护城壕。

临安城这种复杂的防御结构,使得同军就算军力再强,也没办法在填平护城河并推到羊马墙之前考虑登城作战或爆破城墙。

危急时刻,大宋亲征行营副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及时带着一批生力军赶到,接替了被败兵放弃的北城墙。

不过,经历了这次惨败,宋军士卒已然丧胆。

增援的兵马虽然上了城,却尽皆缩在防炮墙洞后面苦捱。

偶尔有胆大之人探头观察敌情,便会遭受同军弓弩手的无情攒射。

尽管朝廷许下重赏,但明知有钱拿没命花的结局,也没人愿意再出头。

守御城墙的各级将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填河,再没人敢冒着逼反士卒的风险组织成规模的反击。

如此形势下,城墙上有没有人守着,实际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同军则在压制住守军的反击后,运土填河的行动更加从容不迫。

负责组织俘虏填壕的李忠甚至还能将俘虏们分为五批,轮流调整休息。

其人计划配以小推车等工具,昼夜不停,轮流运土,最迟三天时间填平一段十丈宽的护城河。

同军的从容不迫,就是宋军的绝望等待。

好在滚落城下的尚书右丞李相公并无大碍,没过多久就醒了过来,惶恐不安的众人总算没有失去主心骨。

但众人的庆幸仅持续了片刻时间,就被一盆凉水浇灭。

因为,决定大宋王朝命运的另一场大战到了这个时候也有了结果。

紧张的大战虽然由亲征行营使李纲具体指挥,但城内的大宋精英们也不是白闲着。

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没有谁敢做看客。

所有人都在紧张关注着战局变化,并积极为天子分析最新形势。

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排解内心对未知战局的恐惧。

城墙上的战斗愈紧张,城内的大宋统治者们也越发揪心。

得知城墙上的守军彻底被同军压制住后,皇宫中的众宰执和台谏也慌了神,尽皆劝谏天子正视临安很快就要陷落的现实,赶紧作出乞和的决定。

赵桓被众人劝动,决定不再逃避,并表现出少有的果决,连下两诏:

其一,城内各部兵马就地休整,放弃抵抗,不得再进兵;

其二,再遣太宰李邦彦出城,请求同军停止炮击并进行停战谈判;

诏令一出,举城皆惊。

李刚才醒转过来,就从这两道诏令中读懂了自己即将被天子抛弃的重要信息。

其人顾不得依然还在渗血流的脑袋,粗粗包扎后,便立即进宫,请求面圣。

战情如火,赵桓也要赶时间,估摸着前往同营的李邦彦已经出了城,其人再下两道诏令。

其一,罢李纲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以同知枢密院事蔡懋代之;

其二,废亲征行营使司,止以守御使总兵事。

李纲刚赶到崇政殿殿门外,正准备请求奏对,就收到了这两道最新的圣旨。

其人知道天子已经没有再见自己的意思,当即退到玉堂(翰林院)待罪。

城外的炮声已经停歇了,但李邦彦还没有回来复命。

赵桓拿不准正乾皇帝究竟会如何处置自己,也不敢把事情做绝。

天子乃令刚刚改知枢密院事的吴敏带着自己亲笔书就的诏书,前去玉堂安抚李纲。

表彰其人辅国救危之功,并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且谕复用之意。

李纲明知道天子如此做就是表面文章,只是为了稳住局势而已,也只能感泣以谢。

其实,从自己被挤落城墙那一刻起,李纲就想明白了很多事。

就如同其人精心组织的反击尚未对敌人造成有效伤害就毁于同军的一轮炮击一样,人力有时而穷,世间事终不是靠信念就能成功的。

哭过,骂过,拼过,也绝望过……

一旦想清楚了自己既打不过城外的敌人,也打不赢城内的对手后,李纲反而放下了一切,心平气和了。

吴敏走后,李纲百念俱平,也不管城内的纷争了,直接寻了一张靠背椅坐下,头一歪——睡着了。

自逼迫道君退位后,李纲就一直极度繁忙和亢奋,这么多天来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这下没了压力,顿时睡得很沉很香,还做了一个美梦。

在这个梦里,其人金榜题名之后官运亨通,年纪轻轻便位列宰执,大宋也没有战火硝烟,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安定,四海升平……

大宋最强硬的主战派代表李纲终于放下了包袱,睡梦中露出久违的笑容。

城内一些不愿做亡国奴的大宋精英却不想就此放弃,正在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听说天子罢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李相公后,大宋最有活力的“民意”领袖太学生陈东当即率诸生数百人赶到宣德门外求见天子,并再次上书:

“臣闻任贤勿贰,去谗勿疑者,社稷之主也;奋不顾身,死生以之者,社稷之臣也;妒贤嫉善,妨功害能者,社稷之贼也。

恭惟陛下,聪明英睿,独智旁烛,贤邪之分,宸衷判然,天下戴以为社稷之主。

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其庸僇不才,忌嫉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白时中、赵野、王孝迪、蔡懋、李邺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